網頁載入中,請稍候...

 嘉義新藝展


展出時間:1999

展出地點: 嘉義文化中心前廣場

展覽內容、概念:

1999年是21世紀前的最後一年。世紀末的傳說恐懼不安在這一年達到高潮,千禧蟲會引發混亂、世界末日倒數,全世界莫不沉浸在一片對未來不安的氛圍當中。以對未來的想像和過去的回歸形成1999嘉義新藝展的表現精神。新的世紀尚未到來,舊的文化卻早已日漸消失,藝術家以多元的媒材,表現對未來的未知想像或過往美好生活方式的情感回溯。

 

參展藝術家:

1.    王文志  以傳統竹編與常民生活符號結合後放大成戶外公共藝術,利用茶渣的香氣、稻草的彈性、及竹編形成的空間,展現對過往生活記憶的美好價值,也再現了日漸消失的樸實鄉趣。並與在地嘉義的竹編師傅合作,葉泗生,王秋埕、鍾旭駿、葉建良、林彭,由於竹編業沒落,師傅轉以製茶為業,當代藝術與傳統力量合作創作也反映對台灣傳統產業的生存變化的關注。

(1)憶兒時(媒材/衣物、炭爐) 竹編內放置炭爐,重現早期烘衣服的「烘籠」意像,彷彿烘乾的衣服穿在身上還可聞到一股竹子和炭火混合的迷人香氣。

(2)綠色空間(媒材/竹) 放大再現早期的魚簍,人們可以自由穿梭有如簍中之魚,感受狹長空間內竹影與竹香。

(3)心靈空間(媒材/竹、茶葉渣) 收集長達一年的台灣本土茶葉渣,濃郁茶香瀰漫形成竹影交融的心靈空間,也反映嘉義地區竹製產業的沒落之後,竹製產業業者為求生存轉種茶的台灣鄉土生存的歷史。

(4)閣樓(媒材/、竹梯、稻草放大重現早期裝水果的簡易竹簍,加上柔軟的稻草和竹梯,營造兒童攀爬玩耍的空間,像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的秘密基地。

2.      吳娟 - 置框 破框  ( 媒材/鐵架文圖看板 ) 以鐵架形成的框架叢組,以常見的生活圖像、文字反映生活也反映生活的規範和符號系統。人們建立了生活的框架,也期待規範被突破的可能性。

3.   張永隆 李俊蘭 – 世紀末容顏  ( 媒材/ 陶板皮膜竹)拆解的五官位置,反映對未來的想像,企圖顛覆故有規則,迎向新世界。

4.   陳菁繡 – 與太陽對話( 媒材/ 竹製篩盤、花生、竹竿 ) 落花生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的飼料,也是現代人極具營養價值的堅果,陽光下曝曬花生是農家的生活圖像。花生在竹篩上擺出圖形後在陽光下曝曬,像是對陽光賦與生命力最高的禮讚。

 

5.   王德合 如魚得水  ( 媒材/ 樹枝、絲襪、水族燈箱、魚)

現代社會開發使早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已不復見,樹枝與絲襪形成的非自然生成物反映人與自然爭地的奇異現象,原本屬於自然的魚類置於人工製造物中,再以人工方式鑲入土中,魚在水缸中生存卻是另一種牢籠,呈現現代人對環境操弄下呈現的矛盾尷尬。

6.      盧銘世 – 稻草人ㄟ心聲( 媒材/ 稻草秧苗)

   民國70-80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締造奇蹟的年代。但當台灣的經濟正高度發展的同時,傳統農業社會的文化結構也正迅速地崩解;民意代表開始民選的熱情削弱了農業社會的樸實。以穿上舊衣的稻草人和秧苗的集結,反諷選舉的動員現象和日漸消失的農人文化。

7.   彭志煌、王永裕、黃志能、葉明和、歐志成  – 公元1999的省思

(媒材/麻布麻繩彩繪顏料) 以瀕臨死亡者的靈肉分離的生命體驗,飄浮在空中的巨大之眼,審視未來的不確定性。

8.   陳慶夥  – 石之編織( 媒材/ 鐵件石)

堅硬的石材和鐵件,向來是雕塑的支撐而非主體。以鐵件和石材具有支撐功能性的樸實性構成的雕塑結構體,呈現出抽像的詩意。

9.      林漢泉 – 生活?生活?  ( 媒材/木材油彩)

以巨大的千元大鈔飄凌於步道上,並以仿人形跪姿的桌腳支撐,反諷「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現象,賺錢原本是為了生活,但紙醉金迷的年代喪失了生活的本質。

10.  鄭啟瑞、蔡英傑– 對話( 媒材/保麗龍鐵絲蚵殼)

沒有生命但有人類形體的保麗龍人形似乎想從環境中逃離,蚵殼構成了牢籠禁錮了企圖逃離的意志,這些非人又似人的形體,企圖和有自由意志、行動自由的人類對話,探究自由意義。

作品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