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載入中,請稍候...

Bamboo Master 王文志以竹藤編織人與土地的情感


通過了像是淨化的廊道,躺在竹藤木編織的窩巢裡,身體貼著柔軟但有韌性的竹編平台,像是回到母體子宮般感受平凡而神聖的洗滌。結合編織工藝、雕塑、建築的當代藝術,帶著人們走進內在的王國,也串連起人與人的情感。

「王文志改變了音樂節的遊戲規則,大家為了看他的作品而來買票。」澳洲伍德福音樂節的主辦單位曾如此表示。自從2001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站上國際藝術舞台後,日本、奥地利、義大利、捷克等地藝術季,都有王文志的身影。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期間來到小豆島,狀似原生動物又像竹編飛碟的《小豆之光》降落梯田間,沿著竹編廊道走進子宮般的大肚裡,鏤空洞窗攬梯田畫入室,從天井看到一口圓滿的天空,一顆心安安靜靜的,猶如微風輕拂般舒活。日本人盛讚:「這是小豆島上最棒的作品!」


以竹編織撼人的療癒空間


時空回到台北內湖碧湖畔,白日素樸的《碧湖織屋》,夜晚變化著七彩迷幻霓虹,宛如某個祕教祭儀場所,似可獲得精神救贖。人們躺著、説著生活絮語或戀愛悄悄話,可愛的小女孩迫不急待脱了鞋襪進入竹屋,在它身上爬呀爬的,讓竹編充滿韌性的質地與清新氣味在手心留下溫度。為期約9個月的展期後,這座碧湖畔的竹編藝術蟲獸也將回歸自然。

王文志出生於木頭故鄉嘉義,梅山鄉瑞里村長大的山上小孩,每每看到阿里山神木身上的樹瘤、樹洞,總是好奇、好想鑽進去。長大後,他以藝術一圓童年的夢想——取材自台灣山林常見的竹、藤、木,結合編織工藝、雕塑、建築的當代藝術,邀請人們進入、躺臥,和自己、大自然、鄰座陌生人,產生對話。及肩捲髮帶著自然與直率,王文志感性地説:「某回看到買菜的太太,菜籃擺旁邊,自由舒服地躺在《碧湖織屋》裡,我非常開心、感動。」「以及2012新潟水土藝術祭時,逢日本311大地震週年,有位福島人躺在《浴火鳳凰》裡,感嘆自地震後終日生活在緊張恐懼中,好久沒有像此刻般放鬆、平靜。」在那片刻時光裡,他卸下心中的行李。

黝黑臉龐、黑亮眼睛閃著光芒,王文志熱切地説:「我的創作不是要表現台灣的竹編藝術,而是創作一個沒有階級、不分國籍種族,大家都可以身心靈享受、療癒的空間,一個對話的平台。」原來,人們走進、享受它,作品才能真正完美演出。現地創作時,團隊與數十位、甚至百位在地志工集體勞作,過程本身即深具意義。如在日本小豆島創作時,他觀察到創作地所在的兩個村落彼此有嫌隙,於是他請兩村一起提供竹子、合力製作。「完成後我請兩村村長喝台灣高山茶,他們非常開心,作品也成為兩個村子共約300位村民活動的集會所。」竹藤編織藝術雖然會隨著時間及氣候自然分解、圮壞,但已在人們心中泛起深深淺淺的漣漪。它沒有消失,而是活在集體施作的志工及曾經拜訪的人們心中。


為台灣雕塑寫下最佳註解


回首藝術路,發現也像故鄉山路轉呀轉似的。當兵後人生道路來到轉彎處,愛畫畫的他確定志向,往夢想道路前進,半工半讀考取文化大學美術系,接著攻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法國遊學。這時期的作品以雕塑為主、深具批判性,如大四時的作品《自然的控訴》,木頭做的斧頭柄砍自己樹身的雕刻,省思人與大自然的關係。1996年回到故鄉嘉義、成立工作室,他認真思考:「什麼是台灣的雕塑?」遇見嘉義山美部落鄒族的編織,像是一把鑰匙,為他沉潛2年、尋找的在地精神,找到答案。費時4個月、每週一天,藝術家上山取經,向阿里山的山美部落鄒族人學習竹藤編織,先民們背著竹簍蓽路藍縷開墾的身影,漸漸有了新的故事。

在藝術家眼裡,竹子易生長可自然分解,是最環保的材質,韌性強可塑性高,竹肉厚實、剖半後帶著清新香氣;藤可回收使用、較耐久,但較不易取得,木頭則貴重且運輸不易。由下而上七片竹、五片竹編織成帶,往上是亂竹編砌,紋理與結構也像是雕塑,竹藤編織自由有機交纏充滿生命力,也帶來美學的趣味。信仰手作勞動時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對藝術家來説,集體勞作也是故鄉生活、情感的延伸。生活在海拔約1,000公尺的瑞里山上,少年時代常和身為伐木工頭的哥哥及工班一起入山伐木,有如原住民部落集體生活似的生活記憶,烙印在心中,現在,他帶著自己的第三代工班、也是山上的玩伴及親友,平日是茶農,農閒時一起出國創作藝術。王文志笑著説:「這比較適合我的體質。」過著互助、分享的生活方式,開心與滿足盡是寫在他燦爛的笑臉上。


創作名揚四海的極致竹藝


帶著泥土芳香的竹子,飄洋過海走進2013年奥地利林茲「高塔藝術展」,竹塔與教堂高塔進行東西藝術對話;2014年現地製作的大型竹編《浮雲》,是澳洲伍德福音樂節的美麗音符。近年,他也以充滿庶民精神的作品,為家鄉立下一座座藝術地標。故宮南院附近的太子大道,作品《四腳獸》將象徵帝王的鼎,以民眾捐贈的生活物件不銹鋼鍋餐具拼貼,4隻鼎腳分別是農夫赤足、水牛腳、雞腳及傳統鼎足,禮讚故鄉辛勤的農人及平民生活文化。搭火車至嘉義站,從眼前咻咻而過的《森林之歌》,木造塔山是阿里山神木意象,黃藤編織、阿里山森鐵廢枕木打造的通廊像森鐵長長鐵軌;而蘭潭畔以鋁片焊接編織的《月影潭心》,桃形鳥巢象徵嘉義市「桃城」古地名,夜裡地景藝術發光,守護著城市。

2015年「董陽孜×王文志跨界創作一竹墨」展,是他與書法大師董陽孜的磅礴演出。以木頭「誠」字雕塑為中心,百餘幅董陽孜的字懸於空中,與竹片交纏對話、共舞,仰望著作品,似走進了宇宙時空,字與竹的能量碰撞激盪著。還有一抹像雲朵、也像書法運筆般的ー撇竹編與書法呼應,地上以白沙和茶渣説著嘉義靠海及茶鄉的故事。

臉上帶著陽光曬痕及幸福笑靨,探訪終了,王文志感性地説:「我不是藝術家,我是農人。」腳踏泥土彎腰剖竹,在23.5北回歸線的熱情陽光下耕耘,種下藝術種子。7月中旬,藝術家也將再度前進日本新潟水土藝術祭參展,他興奮地表示,這次將加入台、日海島共同的食材牡蠣創作,編織牡蠣殼、寫上祈福語,而9月在高雄氣爆現場也將誕生一嶄新的療癒空間,另一個夢想編織正要開始。


撰自《 TOYOTA 優活誌  42期 2015 Summer》 文丨喬偉達

作品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