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載入中,請稍候...

台灣藝展錄-王文志的鋼雕創作


「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迄今已邁入第三年,首屆邀請英國藝術家菲利浦,金( Phillip King )及台灣藝術家劉柏村;2009年劉柏村就曾參與「駐場創作專案」,對於大型煉鋼環境自不陌生,再度駐場,除了延用火焰切割鋼鐵條構成的金剛虛像與焊接廢棄鐵件而成的大型人體外,更利用厚鋼板裁切成不同尺寸的金剛剪影,並以烈焰大火燒出熔岩般肌商的金剛形體,與煉鋼殘餘物質「地金」相結合,還原鋼材初始樣貌,饒富生機。而獲得國際雕塑中心頒授終身成就獎的菲利浦,金反倒試圖遮蔽鋼鐵原貌,重新解構基本幾何元素,以抽象形式表現,用繽紛色彩覆蓋作品表面,消滅鋼材厚重感,創造顔色、造形對比的層次變化,不僅充滿戲劇性張力,也引發不同聯想。第二屆邀請的藝術家是來自韓國的成東勳及台灣的宋璽德;前者以個人情感為創作出發點,透過作品表達對世界的想望,將鋼鐵生產過程中的聲音,以及紅澄鋼液富含生命力的流動現象化為創作要素,結合水、土、火、光等自然成分,注入詩意,觸動視覺感官以外的聽覺想像;後者則採擷各種形狀的鋼鐵廢材,用抽象語言在鋼材上刻畫東方意象的文人風景,形塑層層律動肌理,既反映材質的粗獷本質,也抒發內心情緒,凝塑出特殊視覺美感。

此次駐廠,分別邀請到俄羅斯藝術家尼古拉.波利斯基(Nikolay Polissky)和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出生於嘉義的王文志,自幼與原注民為鄰,習得鄒族編織技法,並經常隨兄長深入山林伐木,童年生活遂成為日後創作的重要養分,早期作品多以竹子等軟性材料為主,進駐苗栗廠後,面對堅硬的鋼鐵材質,即使曾經有所接觸,仍與過往經驗大不相同;唯在創作過程中,讓他回想起昔日與家鄉居民集體共事與伐木的時光,廠區人員如同山區鄉民,協力幫忙,成為王文志的得力助手;粗糙的地金就像大自然裡渾然天成的原料,使他倍感親切。〈心門〉便是承接過去以竹編織的造形,用凹凸不平的地金打造洞穴,將柔軟的麻繩圍繞成同心圓鋪成地板,構築安穩、具禪意的心靈空間。當混雜爐渣的鋼水被傾倒在地,經化學作用形成耀眼的「地金」,在煉鋼廠它被視為殘餘廢料,但王文志卻極度偏好,感性地以戀愛來形容兩者之間的關係,地金凹凸不平的表面,就像歲月留下的痕跡,不規則的紋理特性相對也考驗藝術家的處理技術,王文志用心傾聽材料呢喃,以心靈感受掌握鎔切時間,創作出十一件以地金為媒材的作品。

這些作品,件件流露出王文志創作時所潛藏的心緒。無生命的鋼鐵經他巧手鍛造,揉入手作溫度,彷沸活躍了起來,如:仿擬植物意象的〈關係〉,用垂直如莖的量體和水平延展的薄鐵片構成詼諧畫面;〈戀〉將鐵鍊、電磁鐵等鋼鐵廢棄物和地金纏繞為一體,就像包覆花朵的莖、葉,既活潑又有趣;〈脈〉將地金切穿鎔透,打造猶如葉脈的形體,削減鋼鐵厚重感,一如真實的植物;〈伸〉模擬根、莖生長特性,彎曲造形呈現出生氣勃勃的動態感,而其他具動感的創作還有將地金和壓扁的鐵板交疊而成的〈生〉,象徵世代交替、綿延不絕;〈越〉疾轉而上如螺旋般造形的鋼鐵基座,展現騰空而起的速度感,凝固的地金表現穿越中的狀態;〈繞〉以穩固的大鐵勾基柱,抓住上方纖細的圓環,表達牽掛的力量;〈飛〉用地金構成翅膀形狀,凝結振翅高飛的拍動意象。另外,〈問〉結合了鐵鍊、機具和地金,製造懸念感,引人關注;〈元〉將銅塑金球置放在鬆散的地金結構上,形成虛實對比,彷如宇宙渾沌初開。



左上圖〈脈〉、右圖〈關係〉


左圖〈戀〉、 右圖〈問〉

撰文自《2015-16台灣藝展錄  2016年12月30日初版》
企劃製作:大觀視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人:侯王淑昭
創意總監:曾堯生
總編輯:任翠芬
撰文:杜綺文、王柏偉、黃秋雁
作品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