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載入中,請稍候...

編織建築藝術名聞國際-王文志與自然環境的對話


有台灣土生土長、還能前進國際的藝術家嗎?王文志應該是值得觀察的指標之一,他近來以「編織」藝術聞名,曾多次應邀國內外重大藝術展,包括2013、2010日本「瀨戶內海國際藝術展」,近三年日本新瀉「水土藝術祭」、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 (獲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等,作品屢獲高度肯定。 

王文志早期作品多以斧頭結合銅、鐵、石、木等材質,表現人類面對自然的予取予求行為;或以鐵斧結合廟拱,形成另一番敬天尊崇的警世意念。從1988年巨斧系列、1997年【大衣櫃】十五公尺原木堆塔及【防洪計劃】的螺旋木橋水域,除了傷痕、哀悼、災難等意象傳達外,不斷思索人類面對「災難源頭」的「救贖省思」舉動。

編織藝術則是由台灣傳統編織做起,1999年的草屯「九九連環」之作,是最早的大型竹藝創作,2000年的北美館「山美」對山居簡樸生活的嚮往,接下來走向空間變化的創作,2000年北美館「非常道」,回歸世外桃源的自然通道;跟2003年的台北藝術節「甬道」作品,也是他一路走來創作的歷程,幾件作品以水面、森林、草原、坑道、廣場或建物入口,持續與外界自然、人造環境對話。
  
2002年王文志與他的籐作師父,透過駐村創作的方式,在兩個月的時間將工作室空間徹底改造。展場的倉庫空間頓時成了一個新的生活體驗場域,孩子們攀爬嬉戲,大人們也危危顫顫地體驗新的空間感受。
  
「『人與自然對應關係』是我長期創作探討的重心。」王文志說。巨大籐竹似神經、血液、脈絡般,流瀉分佈在不同自然、建物的表層上,分別以騰空、席地、穿梭等角度,出現在各種室內外展覽場域。當我們的身體進入這些網罩中,隱約被挑起各式感官—嗅覺、視覺、觸覺,喚醒逐漸退化的人體器官。
 
在裡頭或站或坐或躺,透過或大或小的木窗望出去的天空,饒富趣味。   
他大量使用人工編織手法,再現台灣五、六0年代的集體勞動記憶及經濟生活模式,除了對文明都會中資訊流竄世界的逆向思考,也探尋隱藏民間土地裏各種包含地域、草根、非知識等源源不絕活動力量。王文志曾有長期山居的經驗,從中深刻體會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天命。
 
作品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