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載入中,請稍候...

絕塵.竹夢之夢


在「綠映地文」專輯裡,湧動著大地間叢集之綠,引人領受歸返天地的喜樂自在。藝術家王文志的地景裝置還原出大自然ー絲一毫的風吹草動,是內蘊著智慧的豐收,他用深淺疏致的映眼之綠,順隨著竹的意志,再現了未諳世事擾動的竹座,在竹影篩下的天光裡,自有你、我、他的思索。
 


曉天靜,暮雲張,咫尺挹幽香,對滄洲,煙合翠微,采綠之思。
如流水般,世界片刻經過了你我,並贈予它的形色。
在自然的色系中,綠濃縮在天地的思考與對話之中,那是彌散在時光隧道中的氤氳,也是傳述內心靜定的語言。
當心念探入綠之意識的深處,便懂得了如何從一簇綠間,見聞整個世界。

 

親綠惜土的地景藝術家王文志,於靜謐之地尋找由心而發的創作方向,翻攪地氣土香,內裡藏著目與心的往返吐納,眼神一如初始之專注。

隈研吾在專著《負建築》裡,不只一次地自我問詢:「除了高高聳立的、洋洋自得的建築模式外,難道就不能有那種俯伏於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種外力的同時又不失明快的建築模式嗎?那種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的建築物難道真的不會出現嗎?那種不再與周圍環境相割裂的、非獨立的建築物難道真的不可能存在嗎?如果建築物像土地那樣,又會怎樣呢?」在追逐綠色的年代,王文志的地景裝置還原出大自然ー絲一毫的風吹草動,是內蘊著智慧的豐收,他用深淺疏致的映眼之綠,再現出一座座未諳世事擾動的竹座。

逐綠的遊觀之所

空間裡綿延未絕的絮語,是大地最動人的胎音,在晨間、靜夜,悦然入耳。王文志感受到了一種不被干擾的真實,在這樣的日常時分,思緒依從於他所探見的世態本真,他將竹材握於手心,會呼吸的竹纖在他的手中呈現褶縐的明暗,那是上天造物未被賦予新顔的本貌,而後,他順隨著竹的意志,織架起了天地間引人動容的遊觀之所。

於曦光中醒轉,讓人羨嘆的恬靜,雖醒猶夢。那純淨無垢的絕對安寧,似從天地四方而來,無聲息地注滿竹舍裡的角落。這是王文志的竹編之夢,在竹影篩下的天光裡,自有他的思索,那是他在心底與自我進行的對話。

在瀨戶內海,風吹散了濃霧,而後得見草葉鮮花的攀坡越林。當天地的光影暗卻下來,入夜,月色透過林蔭輕柔地灑下光斑,竹編主體光影幻化,光從竹篩裡滲了出来,林間穿梭而過的精靈躍舞於蘿藤之上,沾染了一身夜露,暗地裡屏息凝視著周遭。王文志在瀨戶內藝術祭的作品〈小豆島之光〉,以竹為村,築出一方天宇,體現為風土意韻濃厚的地標。


自然萬物有靈


以地景編織藝術聞名國際的王文志,數度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新潟水土藝術季,作品參展於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7年捷克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等。這些紀錄是他人生中一望即知的節點,道出他注重「人與自然關係」的創作取向,嘉義境內鄒族原住民的傳統竹編技法為他帶來啟發,源於土地的情感意識,引領王文志超越自身能力侷限,去信仰、去創造,留下作品與大自然共生互存、親密互動的痕跡。「把心的根紮進土地裡去,踏踏實實。」王文志説:「土地總不會虧待你,上天為我闢出了一條創作之路。」

王文志近期與董陽孜合作的空間裝置〈竹墨〉,蘊含嘉義縣的山海場景,包含綠竹、黃藤、白沙及茶葉渣等元素,加上董陽孜以肖楠、紅豆杉組合而成的「誠」字木雕,氣勢磅礴、高低錯落的「誠」字,讓墨竹立體化,書法地景隨著竹影、茶葉的足跡及環繞其中的林野氣息,於嘉南平原間揮舞墨影。王文志第三度參與「水土藝術祭」的〈新潟織夢〉,則運用日本新潟市及宮城地區的4萬顆「牡蠣殼」,串成3300串的牡蠣簾,市民並在「牡蠣殼」上書寫祈福願望,透過竹、蚵的編織縫隙,聯結新潟及東北災區民眾的共同情感,表達他對「海域共生、孕育再生」的思考。

恆常是竹編的高聳穹窿,白晝陽光垂灑躍動,夜裡光色繽紛;朝暉灑落片刻,猶如聖光降臨的寂靜景象,時光的流徙瞬時停止。可躺在竹編平台上,由編織天窗往外,透過竹編縫隙,享受陽光、星光的輕灑和微風徐徐的拂吹,將空靈山水盡收眼底,同時融入區域的人文地景,將身體五感交付予一方寧靜的微小宇宙。所謂的美,在王文志的作品裡不僅透過形與色而生發感應,更需藉由人們自我內心的回饋來完成與實現。自然萬物有靈,每個人都需要依靠這些瞬間的感知,藉以淨化自己,並更好地前行。當你能夠清空、能夠捕捉、能夠感受之時,你的心念才真正隱入了細事微物的深處。便是在這細微之間、細小之時,一切靜靜地進行著各自的往復交替與再生,任時間以ー種奇妙的方式行走著。有那麼一瞬,你我真要忘了身之所在、忘了外物罣礙。

撰文自/
ART COLLECTION+DESIGN 藝術收藏+設針 2015年8月1日 / 第九十五期
《綠映地文專輯》企畫︱林志鴻   撰文︱林志鴻、陳怡如、Jade Hong、林純雅

 
作品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