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嘉義鐵道藝術村


鐵道的歷史  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

 

清朝末年劉銘傳在台灣北部開始鋪設鐵路,開啟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後經日據時代日本政府重建改良後,台灣的鐵路開始扮演重要經濟運輸命脈的功能,和台灣的經濟發展史有密切的連結。鐵路倉庫的興建原本是為了運送自然資如木材礦物,後因公路的開發使鐵路運輸貨物的功能逐漸退位,轉以旅客運送為主,雖然偶有民間工商租用作為倉庫,鐵道倉庫貨物進出頻繁盛況已不復見,默默在車站旁逐漸冷清。

鐵道功能轉變–藝術家工作室為開端

 

八十六年台灣省文化處(現今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在省營鐵路局台中二十號倉庫舉辦了一場展演活動後,掀起了藝文界人士對於鐵道倉庫作為展演空間的好奇與期待,「鐵道藝術網路」的概念呼之而起。當時的台灣省文化處邀請藝術家協助規劃,預計五年當中完成八個火車站貨運倉庫的改造計畫。其中嘉義火車站鐵道倉庫也在名單之列。

隔年,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負責人王文志,藝術策展人蔡美文,注意到鐵道倉庫作為藝術創作的可行性,隨即向鐵路局承租第五號倉庫倉庫,作為工作室,自此開啟了以藝術進駐嘉義鐵道倉庫的首部曲。

之後,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許多藝術人文活動,善用鐵道倉庫帶狀空間的完整性,鐵路交通的便利性,使閒置的鐵道空間注入藝術的生命。

嘉義鐵道藝術村推動全台灣鐵道倉庫的藝術功能

嘉義鐵道藝術村的成立,象徵嘉義市藝術環境表現的多樣化觸角。以鐵道倉庫的便利性作為藝術展演的場域,推動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使現代藝術不再遙不可及,民眾可以近距離在廠房中體會藝術家利用老建築空間發想的創意,並藉由藝術家的駐村計畫,達到藝術與社區互動交流的目地。

嘉義鐵道藝術村的開拓,連結全台灣鐵道倉庫的藝術動能,並提供鐵道藝術村經營管理的範本。目前全台灣營運中的藝術鐵道倉庫從北到南再到東部: 新竹鐵道藝術村、台中20號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高雄枋寮F3藝術特區、台東鐵道藝術村。

嘉義鐵道倉庫重要相關藝術活動如下:

(摘錄自嘉義鐵道藝術村大事紀-http://www.etat.com/cvra.2002/center/history/frame.htm)

/88年3月嘉義新藝展「手的故事-竹蛇」劇情與紀錄片,黃明川電影社於鐵道5號倉庫拍攝。

/88年7月嘉義市立文化中心會勘嘉義鐵道倉庫,選定嘉義鐵道丸三倉庫試辦現代藝文中心,由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進行規劃

/88年11月藝術家進駐展覽: 何岳晃「蠢蠢欲動」

/88年11月藝術家進駐展覽: 黃步青「追逐水草」

/89年2月藝術家進駐展覽: 陳菁繡「能量場域的張力」

/89年7月文建會選定嘉義鐵道藝術站為全國鐵道藝術中心第二站

/89.11.04 organellen細胞器官個展-瑞士藝術家咪格特Miquette Rossinelli9.10.14

/91.01.02 市長、副市長、市府一級主管、記者及嘉義市藝文界人士,參訪高雄駁二藝術特     區國際貨櫃藝術節
/91.01.08 於五號倉庫成立嘉義鐵道藝術村臨時辦公室

       /91.22.03 C02台灣前衛藝術文件展:援助交際51天/嘉義鐵道藝術村代表團(台北華山藝             文特區)

        / 嘉義鐵道至今仍活躍運作中.....

作品地圖